第177章
车间里的挂历撕到第七张时,那台涡轮风扇发动机,终于在沈平章和技术员们手中分解成三百多个零件。
这些泛着金属冷光的部件按装配顺序在工作台上排开,像一串解开的密码。
周平摘下眼镜揉了揉发红的眼睛,指尖划过叶片上那些精密如蜂巢的气膜孔,情绪有些激动。
“以前总觉得大毛的技术高不可攀,现在才算看明白,他们的冷却系统是把七根细铜管嵌在叶片里,咱们不是学不会,是没想到能这么干。”
没错,大毛很多东西玩的都是脑洞。
比如战斗机动力不够,就多安装几台发动机,硬度不够,就用钛合金硬扛。
后来大夏才知道,大毛原来是这么玩的。
年轻的技术员们围着刚画好的装配图争论不休,手里的铅笔在图纸上圈出一个个关键节点。
“沈工说的对,这轴承座的燕尾槽角度得是55度,多一度少一度都会影响传力。”
“还有那个燃油调节器,原来里面藏着三个偏心轮,难怪能精准控制供油。”
沈平章站众人面前,声音里带着连日熬夜后的沙哑,却透着一股透亮的清晰。
“同志们,拆完这台发动机,咱们至少明白了三件事,什么是真正的气冷技术,什么是精密传动的公差配合,什么是整体结构的应力分布。
这些不是天书,是能学、能仿、甚至能超越的技术路径。”
这时,丁海涛拿着一份汇总的零件清单走进来,“平章,所有零件的材质、尺寸、加工精度都统计好了。
你看看,哪些是咱们眼下能啃下来的?”
沈平章接过清单,目光在“钛合金涡轮盘”
“单晶叶片”
等字眼上停留片刻,轻轻叹了口气。
“丁老,清单上标红的这十七项,都是硬骨头。
就说这涡轮盘,大毛用的是BT3-1钛合金,咱们的钢材强度差了15%,耐温性更是差了一大截。
没有合适的材料,要想研制出大夏的发动机,并不容易。”
这话像盆冷水,让车间里的热烈气氛顿时降了温。
张伟蹲在地上,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水泥地上的裂缝,一脸沮丧,“当初大毛的人跟我说过,大夏工业体系跟不上,永远造不出战斗机发动机。”
......
当天下午,丁海涛和沈平章被邀请到空军司令部。
唐振河面色沉重,“平章,直说吧,这发动机咱们自己到底能不能造出来?咱们不能总指望从国外买、从国外拆。”
沈平章面前摊着三张图纸,分别是他画的猛龙战机发动机的整体结构、关键零件清单和国内现有工业能力对照表。
(第1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