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释入庄,揭橥“以小学通义理”
旗帜:阿赖耶识译义为藏,阿陀那识译义为持,庄子言“灵府”
即阿赖耶(府,文书藏也),言“灵台”
即阿陀那(灵台,谓心有灵智,能任持也),《庚桑楚》篇言灵台有持者,即阿陀那识持一切种子。
太炎之齐物哲学吸收了唯识学对真如与“神我”
的辨析,从根本上否定了“唯我论”
;根据《起信论》“觉迷相依”
之理,以“黄金有识”
(阿赖耶识、末那识、身识)证成“无情有性”
——有情无情众生之别,在于是否具有第六识,而非第八识。
又借华严“无尽缘起”
思想,贯通阐释“万物与我为一”
:在无尽真如的交相统摄之中,“独”
与“群”
、自由与平等的矛盾得到了真谛意义上的调和。
齐物哲学寄寓了太炎对中国文化历史命运的深切关怀,在俗谛层面,源自《老子》的“百姓心”
亦可凝聚为集体性的精神存在——众同分心。
(第1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